在澄城縣交道鎮樊家川村村史館里有這樣幾組今昔對比照:
一張是坑坑洼洼的土路,一張是直通家門口的水泥路;
一張是破舊的土墻小院,一張是錯落有致的琉璃瓦房;
一張是雜草叢生的荒地,一張是拔地而起的產業園區;
是什么讓樊家川村大變樣?
“一是重塑自然資源優勢,二是勤干會干!”樊家川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樊建武鏗鏘有力地說。
改觀“面子”
冬日的樊家川村依然勃勃生機,綠樹環繞在環線山坡上,干凈整潔的路面延伸入戶,錯落的農家小院別有韻味,移步換景,一派美麗的鄉村風光。
“以前的村子可不是這般樣貌。”83歲的村民樊金校說,過去村上都是土路,遇上下雨天就成了“水泥路”,村民們亂搭亂建,看上去亂糟糟的。村上也沒有產業,人們都往外走,男娃娃們都娶不上媳婦。
變化是從2009年開始的。那一年,時任樊家川村黨支部書記的樊孫康找到當地的能人、當時在經營汽貿公司的樊建武,希望他能帶領村民尋求致富路。經過一番思考,樊建武決定回村當村官。
樊家川村位于世界灌溉工程遺產——龍首渠引洛古灌區,是一個典型的川道村。樊建武充分利用當地川道氣候、灌溉便利的優勢,提出了以黨支部為引領打造優質酥梨、設施果蔬的發展思路。
由于龍首壩洛河地勢較低,上游水從樊家川村村旁流過,卻灌溉不到這里的土地,加上灌溉設施老舊破損,無法滿足群眾灌溉需求。樊建武鼓勵大家說,過去樊家川人曾上山引水,興修水利,一度把樊家川發展成渭北地區有名的“米糧川”,現在大家也一定能夠克服這個困難。
于是,樊建武帶領村民把全村的土地改良為水澆田,目前村上水澆地面積達4000余畝。同時,村里還新打機井3眼,新建5000立方米高水位池6個,建成多級抽水站3座,實施3000畝節水灌溉項目,新修水渠10800米,讓村上的地“喝”上了洛河水。接著,酥梨園區、果蔬產業園、花椒產業園相繼拔地而起。
產業有了,村莊也要美起來。這些年,樊家川村先后投資60萬元對園區道路進行綠化美化,投資80萬元對龍首壩景區的安全防護、停車場等設施進行改造,投資380萬元綠化了8000米的旅游環線山坡。
為了充分挖掘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旅游特色優勢,近年來,樊家川村還重新規劃了水、電、路、網等基礎設施,并依托龍首壩及水庫核心景觀,結合林地、田園等特色資源,打造集民俗美食、設施采摘、休閑度假、親子娛樂、生態垂釣等功能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。前不久,樊家川村還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。
提升“里子”
村民樊廣明種了15畝酥梨,今年賣了15萬元,比去年多賺3萬元。他說:“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了。”
“前兩年我蓋了新房,給娃把媳婦也娶了。”村民吳清書家經營了3座蔬果大棚,還有6畝酥梨,每年的收入大約有10萬元。
像樊廣明、吳清書一樣,村民們依靠產業發展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。近年來,樊家川村酥梨種植面積達3500余畝,發展設施果蔬產業園500余畝,花椒產業園700余畝,苗木研發基地220余畝,設施大棚300余棚,一年四季不間斷供應新鮮果蔬。
“我們成立了澄城縣龍首生態觀光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,與西北生態苗木研究中心、西北農科院聯盟,組建科技人員專家大院,3名高級農藝師定期對全村產業發展進行指導。”樊家川村黨總支副書記夏天順告訴記者。
樊家川村還注冊了“龍首壩”商標,共有酥梨、甜瓜、新鮮蔬菜等10個品牌。其中“龍首壩”牌酥梨榮獲國家新銳果品品牌。12月19日13時30分,記者看到該村農特產品深加工車間一片繁忙,工人們正有序熬制梨膏、裝瓶、運輸。此刻,返鄉創業者李穎正在村電商中心直播售賣“龍首壩”牌梨膏和有機酥梨。
夏天順說:“村里立足一產,形成種植、生產、加工、倉儲、銷售一條龍的全產業鏈,壯大村集體經濟,提高了村民收入。”
記者在該村村委會大院里看到冷藏庫、保鮮庫、果筐廠一字排開。夏天順告訴記者,村上依托產業發展基礎,建成了1000噸果蔬冷藏庫、200噸設施保鮮庫、年產能200萬只的果筐廠,為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。
行走在樊家川村,記者看到農產品展廳、農產品加工廠、龍首田園牧場、民俗商業街、生態垂釣園、農家樂依次排開。夏天順說,村上正在逐步實現“農業園區化、園區景區化、農旅一體化”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格局,截至目前,今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0萬元。
“借著這特有的自然資源,我們向鄉村振興全面邁進,樊家川要從曾經的‘米糧川’向‘花果山’‘觀光園’‘美景區’多極轉變。”樊建武說。